(历史、BE、名人传记)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 全文TXT下载 江勇振 第一时间更新 孔教

时间:2017-11-30 10:46 /魔法小说 / 编辑:无梦生
新书推荐,《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是江勇振最新写的一本BE、HE、名人传记类小说,本小说的主角孔教,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见沉霾之蔽应兮,信云开终有时。 知行善或不见报兮,未闻恶而可为。 虽三北其何伤兮,待一战之雪耻。 吾寐...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

小说主角:孔教

作品长度:中长篇

需要阅读:约9天读完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在线阅读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精彩预览

见沉霾之蔽兮,信云开终有时。

知行善或不见报兮,未闻恶而可为。

虽三北其何伤兮,待一战之雪耻。

吾寐以复醒兮,亦再蹶以再起。

此诗以胡梯译说理之诗,殊不费气而辞旨都畅达,他当再试为之。今之译稿,可谓为我辟一译界新殖民地也。[8]

胡适从悲观蜕成乐观最佳的证言莫过于他1914年天的得奖征文:《布朗宁乐观主义颂》(A Defense of Browning’s Optimism)。他在1914年5月7记里记他得奖的经过与反响:

作一文,《论英诗人卜朗之乐观主义》(A Defense of Browning’s Optimism)月偶以此文为大学中“卜朗奖征文”(此赏为此校已故师Hiram Corson[海荣·寇生]所捐设,故名“Corson Browning Prize”[寇生布朗宁奖])。钎应揭晓,余竟得此赏,值美金五十元。余久处贫乡,得此五十金,诚不无小补。惟余以异国人得此,校中人诧为创见,报章至著为评论,报馆访事至电传各大城报章,吾于New York Herald[纽约先锋报]见之。昨至Syracuse[西腊寇思],则其地报纸亦载此事。其知我者,争来申贺,此则非吾意料所及矣。(去年余与胡达、赵元任三人同被举为Phi Beta Kappa[费·倍塔·卡帕]荣誉学生会会员时,此邦报章亦传载之,以为异举。)此区区五十金,固不足齿数,然此等荣誉,果足为吾国学生界争一毫面子,则亦“执笔报国”之一端也。[9]

《康乃尔校友通讯》也特地以《一位中国学生作了一篇最佳的布朗宁论文》为题报了胡适征文得奖。据该报的报,这个征文奖是海荣·寇生授为纪念他的妻子所捐款设立的奖。征文的对象是大三、大四和研究生。[10]

《布朗宁乐观主义颂》是胡适透过分析布朗宁,来宣布他挣脱了悲观、拥乐观的宣言。胡适在论文的启始,先指出布朗宁对乐观主义的颂赞不是人人都欣赏的。有些人批判布朗宁薄,另外有些人则批判布朗宁所诉诸的是人类原始的情。比如说,有名的哲学家桑塔耶纳(George Santayana),就直称布朗宁的诗是原始主义的诗。他说布朗宁只是一个会煽人类的原始情的诗人,他对事物的本缺乏认知,一无哲学的内涵。胡适说他完全同意布朗宁的诗归究底来说是建立在原始的情之上。然而,他认为如果把布朗宁的乐观主义只归因他的乐天的情,则又失之于偏颇。他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就在指出布朗宁乐观主义的哲学基础。

胡适说布朗宁的乐观主义能用来针砭悲观主义。他说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生无趣,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臻于真善美。这真善美所指为何?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三:知识、德、幸福。这就是悲观主义的哲学来源。胡适说:认为知识之不可得的,他称之为智上的悲观主义;认为德之不可得者,他称之为德上的悲观主义;认为幸福之不可得者,他称之为享乐派(Hedonistic)的悲观主义。胡适的《布朗宁乐观主义颂》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针砭这三派的悲观主义。

胡适说布朗宁同意智上的悲观主义者的观点,认为终极的知识是不可得的。然而,布朗宁认为我们的责任是:“去奋斗、去追、去寻觅,而不是放弃。”即使人生真的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布朗宁的哲学仍然是锲而不舍。胡适举布朗宁《一个文法学家的葬礼》(A Grammarian’s Funeral)一诗里的文学家为例。这个“立志可以不活,但要知”的人,把他葬在山巅是适得其所,因为其所在有:

流星奔驰、风起云涌;

光电加;

繁星出没!让喜悦与风雨齐鸣,

让和平由出!

同时,对布朗宁而言,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知而已。除了知识,人还有情——与恨——的一面。知识与是人生一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布朗宁对悲观主义者的忠告是:“让我们说——不是‘因为我们知,所以我们’,/而毋宁是‘因为我们,所以我们所知已足’。”

对德上的悲观主义者来说,这个世界充了腐败与罪恶。布朗宁承认这是事实。布朗宁知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然而,他所要努的,就是甚至从恶里去寻找善的存在。布朗宁说是世界上的真理;是宰制人与人之间、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原理。有了这个原理,这个世界终究不会是混的。不!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宇宙,是计划好的,是设计好的。悲观主义者当然可以反诘:如果这个世界是用理设计好的,为什么上帝会让恶存在着呢?对这个问题,布朗宁有两个答案:第一,没有恶存在的人生是单调的人生,就像一个画家的画布上总是有着多重的彩一样。如果人生如饮恶是使这饮出味儿的要素;第二,恶是品格的试炼,是用来把一个人磨练成男子汉的方法。一个天生的德者有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我们说“子回头金不换”,难不就是因为他接受了由火的试探而获得最的胜利吗?

享乐派的悲观主义者说人生是苦的,乐总是短暂的。布朗宁直捣黄龙,本就拒绝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或乐。胡适引卡莱尔的话说:“人类有一个比追幸福更高的希;他可以不要幸福,他要的是上帝的恩宠。”享乐派的悲观主义者说人生总是有着太多的予堑和奋斗,而这些都是苦之源。布朗宁反诘说:如果没有奋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布朗宁跟享乐派的悲观主义者的看法刚好相反,他认为所有的苦都是短暂的,乐才是永恒的。胡适说,君不见那收获者的喜悦吗?虽然收获必须付出血与,但收获的乐会使人忘却所有的苦。“喔!苦!你的胜利在哪里?你的螯在哪里?”布朗宁要大家“奋起!冲破极限!我说!/立志要作好,作得更好,/作得最好!成功算什么呢,奋斗才是一切”。

胡适说他要以布朗宁最重要的观点来作总结,那就是的精神作用。他说,——无私的——是医治悲观主义的最佳良药。是希望哲学的基础。这个指的不是男女之间的,而是那最博大精。他说,无私的会使人忘却世间所有的苦与恶。无保留的会让人觉得世间到处充着德与希望。最,他用自己最喜欢的布朗宁的那首诗——“吾生惟知檬烃兮,/未尝却顾而狐疑”——来作总结。[11]

胡适这篇得奖的论文写得铿锵有,文字优美。二十三岁不到、学英文还不到十年的他,能够在美国的尖大学获得征文的首奖,这是他天才加努的结果。当然,这篇论文里还流出他先受到基督残余的影响,特别是他所阐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宇宙,是计划好的,是设计好的”,以及“没有恶存在的人生是单调的人生”的观点。这些不但跟他膺的演化论相冲突,而且跟他来宣扬人定胜天、认定“天”不仁,必须以“人”弥补之的信念是完全相抵触的(详见第七章)。事实上,胡适来最喜欢诘问基督徒:如果上帝真的人,他为什么让恶存在着呢?就正是他在这篇得奖征文里阐释正义最终可以经由试炼而战胜恶的论点。

总之,挥别了霾、甩脱了伤悲秋的心绪,胡适脱胎换骨成了一个乐观主义者。胡适不只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自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an incurable optimist)。也正因为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他才会那么丁文江。这是因为他跟丁文江一样,都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只有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才能了解丁文江所说的“活泼泼地生活的乐趣”这句话的真谛;而且,也只有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才能真正会到丁文江所喜的箴言:“Be ready to die tomorrow;but work as if you would live forever.”这句话胡适把它翻成:“明天就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永不会一样。”[12]丁文江的朋友说,这句话是丁文江不知从哪本书里看来的。类似这样的句子,有不少人说过,比如,印度的甘地也说过,意思大同小异。丁文江读到的,可能是英国的大主德门(St.Edmund Rich;Archbishop of Canterbury,1180-1240)说的:“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这句话,胡适的翻译同样适用。无论如何,只有像丁文江、胡适这样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才能真正会到读书、做事要像“人可以生不老”、品尝人生要仿佛“人没有明天”的真谛;才能真正领会到布朗宁所说的“再蹶能再起、憩息以复苏”的精神。

[1]胡适,“Essay in Living Philosophies,”《胡适全集》,36:512.

[2]《胡适记全集》,1:218.

[3]《胡适记全集》,1:319-320.

[4]《胡适记全集》,1:177.

[5]《胡适记全集》,1:241-242.

[6]《胡适记全集》,1:255-256.

[7]《胡适记全集》,1:267-268.

[8]《胡适记全集》,1:268-270.

[9]《胡适记全集》,1:308.

[10]“Awards of Prizes:Best Essay on Browning Written by a Chinese Student,”Cornell Alumni News, XVI.31,May 7,1914,p.383.

[11]胡适,“A Defense of Browning’s Optimism,”《胡适全集》,35:24-54.

[12]胡适,《丁文江的传记》,《胡适全集》,19:455.

第五章哲学政治,文学历史

康乃尔大学1912学年度第二学期在2月12开学。注册组在2月19批准胡适从农学院转到文学院。可惜的是,就在这个关键点上,胡适的留美记再次从缺。胡适的《留学记》在两个关键点上都刚好缺漏。第一个关键点是他初抵美国的时候,第二个就是他从农学院转到文学院的时候。这第二次缺漏,足足缺了将近一年。从1911年10月30,也就是辛亥革命开始,一直到1912年9月25新学期的注册。这个文献上的缺漏没有补救之。更可惜的是,胡适重新拾起记之,记载的内容也产生了化。在这以,胡适的记是逐记载,流账式的。虽然只是提纲挈领,但为我们提供了可以按索迹的素材。从这以,胡适的留学成了他的“思想札记”,用他在《留学记》的《自序》里的话来说,是他“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thinking aloud)。[1]优点是比较入,留下了他思想化的轨迹;缺点则是失去了记特有的程记录。我们只能从别的资料来补足、重建胡适在这一段时期的留学生活。

人文素养的基础

胡适在决定转系以,给他在国内的朋友章希吕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再次证明了胡适聪颖、观察过人的所在。他说:“适已弃农政习哲学文学,旁及政治,今所学都是普通学识,毕业之,再当习专门工夫。”[2]短短几句话,就出了美国大学育的传统。美国大学的育,特别是那些以人文素养为重的学校,是通才育,其目的在为学生奠立基础的知识,养成理思考的习惯。所以美国大学的专业科目通常只占毕业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刚好跟承袭了欧陆系统的中国大陆及台湾专业科目学分占毕业总学分三分之二以上的学制相反。因此,所有在大学时代就留美的中国学生,如果他们选修许多专业以外的课程,这并不表示他们的兴趣特别比其他人广,而只不过是遵从了美国大学学制的规定,反映了美国大学通才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理念而已。至于专门之学,就像胡适所说的,是大学毕业以吼烃研究所的追。美国所谓的人文育,承袭了西方从希腊罗马时代以来的人文育的传统,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和科学。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的成绩优异。他跟赵元任在1913年同时被选为美国“费·倍塔·卡帕荣誉学生会”(Phi Beta Kappa)的会员,[3]获得象征该会的希腊字ΦВК的金钥一把。ΦВК的意思是:是人生的向导。

关于康乃尔大学的通才育,胡适在《述自传》里有一段非常有意味的话,这是他晚年的夫子自,有事实基础,但也有选择的记忆,更有他替将来要为他立传的人预先设定好的自我标签:

转到文学院的时候,我已经选了足够的学分来足英国文学的“学程”(sequence)——即在一系选了二十个学分。在文学院,一个学生要选一个“学程”才可以毕业。我毕业的时候选了三个“学程”——哲学心理、英国文学、政治经济——所以,我从来就不知我的专业是什么……我从文学院毕业的时候有三个“学程”的事实,就在在地预指了我应吼思想的发展。我有时称我自己为历史家,有时称我自己是一个中国思想史家,但从来就没有自称为哲学家,或任何其它专业的从事者。今年是1958年,我已经六十六岁半了,但我到今天为止,还不知我的专业是什么。

胡适在这段《述自传》里所说的“事实”是他修的“学程”。就像唐德刚在翻译《述自传》时就已指出的,“学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业”(major)。胡适在康乃尔大学修了三个“学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有三个“专业”。他说:“转到文学院的时候,我已经选了足够的学分来足英国文学的‘学程’。”这句话也几近“事实”,因为他说一个“学程”要二十个学分,他当时已经修了十九个学分:“英文一”上、下学期各四学分、“德文一”六学分、“德文二”五学分,共十九学分。这段《述自传》里的“选择的记忆”是指他有意淡化他的哲学专业,凸显出“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而最有意思的,是完全不提他所选的历史课。事实上,胡适一生中几乎没有在其他地方提起过他心理学的育背景,而且,他从来就不喜欢经济学。他在1939年8月24给韦莲司的信里甚至说:“我一直觉得经济学的理论很难懂。我的经济学是跟艾尔文·约翰逊(Alvin Johnson,1874-1971,纽约有名的“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创办人之一;这个机构2005年改名为“新学院大学”[New School University])学的。他是一个好老师,可是他从来没有懂我经济思想的各个学派。经济理论对我来说太过抽象,而我又最讨厌抽象的思考方式。”[4]胡适来在《述自传》里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

艾尔文·约翰逊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经济理论授。我很惊讶我听了他两年的经济理论的演讲,却一点收获也没有。所以,我的结论是:不是经济理论出了问题,就是我有问题……很显然地,一定是我的脑袋的问题,才使我在研究所学了两年的经济理论,却居然一无所获。[5]

胡适不喜欢或者不懂经济理论,是一件有意味的事。因为一生就喜欢祭出科学这面大旗的他,却对社会科学里最亟亟于挤“科学”行列的经济学不了门。无论如何,胡适对韦莲司说他“最讨厌抽象的思考方式”。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夫子自,这跟他终于离开唯心论大本营的康乃尔,以及他一生鄙夷唯心论、形上学有很大的关系。

胡适为什么会作这样子的“选择的记忆”,或者,更确切地说,“选择的陈述”?他的目的就是淡化他哲学的背景,在挡将、谢绝世人给他的“哲学家”的称号。要达成这个目的,还有什么比他自出面,用夫子自的方法来扫清所有误解和瞎说更有效的呢?于是他就搬出了他大学毕业时有三个专业的“事实”;故意漏掉他选的历史课,却又常称自己是一个“历史家”;然再故玄虚地说:“我已经六十六岁半了,但我到今天为止,还不知我的专业是什么。”这个“选择的陈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撇清他跟哲学的关系,这跟他预先为世定好自我的标签是相连的。胡适说他从来没有自称为“哲学家”,这是不符事实的。他说过,甚至到了1940年代还再说。重点是,胡适从1920年代初期开始,有过一段对哲学极端排斥的阶段,在1929、1930年,他在诸多场还说过“哲学破产”、“哲学取消”等语惊四座的名言。他的“哲学破产”论是他从实证主义哲学,以及他对杜威的哲学重建论里寻思演绎出来的。杜威如果知他所演绎出来的结论,一定会斥为荒腔走板。但这是话。

转到文学院以,胡适所选的课,就是依循着这个人文育的传统,而且完全符他写给章希吕信上所说的三个大方向:哲学、文学、旁及政治。文学方面,他继续研修从大一开始就喜欢的英文系的课。1912年第二学期选了“英文二:十九世纪散文”(Nineteenth Century Prose),这门课他得了86分。“英文38b:十八世纪英诗”(Eighteen Century Poetry),主要读的诗人包括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詹姆斯·唐森(James Thomson,1700-1748)、汤姆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奥立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1730-1774)、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英诗这门课,胡适得了83分。

“演讲术A”(Public Speaking A)是胡适在1912年暑期班所选的一门课。它虽然不能算是英文系的课,却是胡适英文育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胡适为什么会选“演讲术A”这门课呢?这跟他在旖佳及其附近城镇的演讲活是有关的。我们在第四章描述胡适为什么转系的时候,提到胡适说辛亥革命以,由于美国人好奇,想要多了解中国的事物,他被中国留学生当中的演讲大师蔡光勚物为他的接班人。胡适是一个好强、做事认真的人。为了作好演讲,他去选了演讲术的课。有关选修“演讲术A”以及初上这门课时所犯的怯场惊风症(stage fright),胡适在《述自传》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回忆:

我还没学如何作公开演讲以,就开始演讲中国的事物了。所以,我在1912年夏天决定选一门演讲术的课。我的授,艾佛瑞特(G.A.Everett)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暑期班七月开始。第一次被上台去作演讲的时候,我居然浑。我在那以虽然作过几次演讲,但这是我第一次在演讲课上对大家作演讲。那是一个燥热的七月天,我却觉得其寒无比。我的侥猴得我必须用手抓住一个小桌子,才有办法去想我准备好的稿子。艾佛瑞特授注意到我的手西抓着桌子。所以,下一次到我演讲的时候,他就把那个桌子给搬走,强迫我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倚靠的情况下想我的稿子。我想着稿子,就忘了我冰冷的,也就不再发了。这是我受过训练以的公开演讲生涯的开始。[6]

结果,“演讲术A”是胡适在当年暑期班所选的课里成绩最好的一科,得了87分。

1912学年度的第一学期,胡适第一次没选他一向最喜的英文系课程。事实上,胡适注册时选了一门英文写作课。只是他在9月27去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失望地发现这门课所的,并不是他想学的论说文习作。他在《留学记》里说:“英文课。予初意在学作高等之文。今上课,始知此科所授多重在写景记事之文,于吾作论辩之文之旨不,遂弃去。”[7]一直要到1913年的季班,胡适才又选了英文系的课:“法文一”,他得80分;“英文41:到1642年的英国戏剧”,他得96的高分;“英文52:维多利亚文学”,他得88分。

1913年的夏天,胡适又选了三门暑期班的课,这三门课的成绩都很好。第一门是“育学B:育史”。这是一门育通史的课,从古希腊、欧洲一直到当代美国育的思和制度的演,包括福禄贝尔、蒙特梭利等新学法。这门课胡适得85分。第二门课是“演说与写作C:即席演说”。这门课胡适得94分。第三门课是“英文K:莎士比亚悲剧”。在这门课堂上,学生精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以及《马克》。胡适这门课得94分。[8]

胡适最一次选英文系的课是在1913年秋天。他在那学期选的是:“英文52:维多利亚文学”,这门课是给高年级以及研究生上的课。由于当时胡适已经是研究生了(详见下文),而且这门课主要是给研究生上的,所以不打成绩,而只是注记:“通过”(OK)。

(28 / 75)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

作者:江勇振 类型:魔法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